Les Quatre cents coups


《四百擊》(Les Quatre cents coups)
François Truffaut|France|1959|99 min



PIZZAZZA◎影評


楚浮被稱之為法國新浪潮電影旗手,名號雖沈重,《四百擊》卻無疑是見證這波跨時代性電影美學的最佳詮釋典範。我也在這部電影裡終究理解整個二十世紀後半,乃至二十一世紀那幽幽不散的楚浮魅影是怎麼一回事。

《四百擊》故事簡單異常,一個男孩不斷犯錯,因而遭到學校開除,父母放棄,住進感化院,各式各樣國家機器層層逼近嚇阻下,男孩只能不斷後退,退到海邊,留下對整個社會體制難以理解的最後的眼神。這個最後的眼神可能早有伏筆,片頭楚浮以中鏡頭持續拍攝街道路景,卻老是可見巴黎鐵塔如鬼魅般不斷隱身於樓房後,那曾是國家榮耀的象徵,如今竟成為詛咒。

熟稔西方思潮發展者,很可以在這部電影裡嗅出現代主義、存在主義的氣味,加以大書特書。沒錯,法國新浪潮對電影美學的鑽研、人類命定不可脫逃等主題的念茲在茲確實與現代主義的思想命題(儘管新浪潮電影成為風尚時,現代主義文學早已是頹勢難挽)不可切離。然而,我以為《四百擊》之所以得能於這波新浪潮電影中豎立其豐碑,並非他將電影形式與內容的操作發揮到淋漓盡致;恰恰相反,《四百擊》僅僅保留了極為素樸的電影美學技藝,卻在空出來的敘事空間裡,楚浮將童年自我的陰暗記憶影影綽綽織就進他的電影場景。哀傷、困頓、苦澀、夾雜一點憤恨,是在導演、演員、作品的完美結合裡,是在電影技藝的縫隙漫漶而出的導演心事,讓抒情成為可能,也讓楚浮的作品超越了國界與時代的侷限,幽魂不散地從歐陸飄洋過海抵達了世界各個角落。我會說楚浮迷人之處,正在於他超越了同時代電影工作者的形式主義障壁,將電影既拍出了技藝,亦有記憶。

回過頭說,楚浮的幽靈在九O年代後的台灣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對應:蔡明亮。同樣著迷於抒情敘事,同樣不厭煩老拍同一個演員,也同樣困限於父執輩與孩子之間永恆的摩擦與撕裂,家庭的疏離與違和,蔡明亮可說亦步亦趨跟著楚浮奠下的電影美學典範了。《你那邊幾點》更被視為向楚浮致敬之作。蔡明亮能在法國大受歡迎,與其楚浮電影教養應有關連。不過,我倒認為《你那邊幾點》既自暴蔡明亮的楚浮淵源,亦是蔡明亮與楚浮幽靈的告別作,也可以被理解成蔡明亮自身「嗜/弒父情結」的轉圜:《四百擊》少年最後被逼進了海角天涯,《你那邊幾點》陳湘琪的行李卻給小康的父親以一只黑傘,撿拾回來;如此說來,小康父親從摩天輪走來,難道不是瀰散靈光的救贖天使嗎?

生命走馬看花,人不過是順應著離心力道的牽制難以逃脫,總是一個錯,接著另一個錯,彷彿不斷跑錯站上錯車的荒謬劇場。然而,人之所以感受到冷,方才能更懂得相互取暖的重要性,就像陳湘琪與尚皮耶的相聚,其中冷暖,不足為外人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inema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